yl23455永利
yl23455永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 2023-06-30     浏览次数: 10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电子技术、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在电子技术、信息通信等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分析、电子设备及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等方面工作,能够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能达成下列目标:

培养目标1: 具备良好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够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培养目标2: 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培养目标3: 能够适应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4: 能够跟踪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的一定工程创新能力,能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的能力,并有能力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方面的科学研究。

培养目标5: 具有一定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学制与学分

1. 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为4-6

2. 学分:毕业最低要求学分为181学分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选课不少于6学分,创新创业实践不少于4学分,社会责任教育实践不少于5学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不少于2学分。

、毕业与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证书。符合yl23455永利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2. 核心课程及简介: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

(1) 电路分析P012904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介绍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后专业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电路知识,对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额外设置课外线上自主学习学时24学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2) 模拟电子技术(P012909)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常用电子器件和基本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设计方法,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单元电路的调试方法,为后续有关课程的学习和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本课程额外设置课外线上自主学习学时16学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数字电子技术(P012912)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数字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应用常用的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进行逻辑电路设计等。目的是为今后学习有关专业课,以及为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数字系统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额外设置课外线上自主学习学时16学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4) 信号与系统(P012108)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号与系统的系统化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学习IT类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促进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本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MOOC,并额外设置课外线上自主学习学时24学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5) 通信原理IP012112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低频电路、高频电路、信号系统、工程数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把重点放在数字通信原理上,为今后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懂得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有关通信系统中的技术指标及改善系统性能的一些基本技术措施;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更为专业的通信技术起到辐射的作用。本课程额外设置课外线上自主学习学时24学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6)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IIIP013112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各主要环节的设计、调试方法,并了解单片机在测量、控制等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应用。初步具备应用单片机进行设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及维护的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后从事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的研究及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为省级MOOC,并额外设置课外线上自主学习学时16学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7) 数字信号处理(P013115

授课总学时:56;学分:3.5;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已具备信号分析和电子线路的知识基础上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了解离散时间信号和系统的时域、频域和z 域分析的基础理论,理解离散FOURIER变换的原理以及DFT快速算法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掌握IIR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理解数字信号处理中的量化和有限字长效应的基本理论,掌握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以及FFT、数字滤波器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数字通信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及从事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本课程额外设置课外线上自主学习学时20学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8)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013114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课程内容概要: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及工程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建立完整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组建非电测量和控制系统的实际能力,掌握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方法,掌握计算机化的自动检测技术。本课程额外设置课外线上自主学习学时16学时,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下教学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特色课程及简介:

(1)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P017102)

授课总学时:16;学分:1;课程性质:课程实践类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课程特色:本课程与武汉威士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展课程设计,采用CDIO创新与工程实践教育模式,针对本课程特点,结合企业真实项目,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与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推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2) 数字电子技术(P012912)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课程思政、赛学融合

课程特色:本课程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示范课。本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思政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密切结合电子技术最新发展和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融合EDA仿真技术,探索“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智慧课堂、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方式改革;注重过程管理,探索多元化课程评价改革;搭建课内外实践活动平台,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教学名师引领、教学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导师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经多年建设,本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课程教材、教师团队等方面,建设成果显著,2020“《数字电子技术》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 信号与系统(P012108)

授课总学时:64;学分:4;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

特色类型: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

课程特色:本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且为省级MOOC示范课程,有丰富的线上资源。本课程教学方式灵活,资源丰富,基于OBE的教学理念,通过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优化课程知识体系,重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到的信号与系统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通过探索信息化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新途径,体现课程的两性一度结合课程特点及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4)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IIIP013112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专创融合、赛学融合

课程特色:本课程为省级MOOC,拥有丰富的线上资源。为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单片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提供理论支撑。本课程以51系列单片机为例,系统介绍单片机的结构与原理、指令系统、程序设计、定时器/计数器、串行通信接口、中断系统等知识。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面向单片机开发实践动手能力,基于单片机开发板学习单片机开发环境的搭建(建立Keil C51应用程序,驱动安装,调试转下载,下载转调试,虚拟机安装,在线调试等),并利用开发板设计应用实例的讲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单片机基本开发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芯片把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5)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013114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专创融合、校企合作共建

课程特色:为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单片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的理论支撑。本课程任课教师有丰富的企业有关传感器产品开发经验,结合本地众多的规模以上传感器生产厂家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通过现场观摩、现场教学及生产实习等教学活动加强教学效果。同时通过相关传感器生产厂家与该课程组联合,一方面可以实现本课程组教科研人员有效服务地方企业,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该课程的师生提供有效的生产实习实训场所。

(6) 嵌入式系统与应用(P014113

授课总学时:48;学分:3;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必修课

特色类型:校企合作共建、专创融合

课程特色:本课程任课教师有丰富的企业有关嵌入式产品开发经验,教学过程中使用企业嵌入式产品相关案例教学,并与企业合作编撰课程教材。将国际先进的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设计出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基于ARM的嵌入式主流平台的支撑,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际平台的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嵌入式设计、开发能力。为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单片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的理论支撑。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传输与工程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尽量反映该领域内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使学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前沿发展动态和方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技术人才。

4.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认识实习、金工实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PCB设计与制作、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

本专业课程(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除外)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六大类。本专业规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81学分(含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为40.5学分,占22.38%;学科专业基础课为48学分,占26.52%;专业必修课为26学分,占14.36%;专业限选课10.5学分,占5.80%;专业任选课6学分,占3.31%;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占4.42%;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含课内实验教学)42学分,占23.20%

必要说明

       1. 创新创业教育

(1) 提倡工程化教育教学,把创新教育贯穿在理论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强化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通过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导师指导工作,使学生尽早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申报国家专利等。

(3) 通过电子设计、无人机、机器人等学生科技协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申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等,不断扩大学生参与面,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 坚持OBE理念,深化校企合作,以“三服务、三引入、三共同”为抓手,推进“国显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 服务地方,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办“晶谷周界定制班”,引企入教,开展课程共建、课程置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双指导”等,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3) 基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武汉威士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企业现有软硬件平台资源,开展基于CDIO模式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协同,切实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4) 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把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更适应生产实际,并以此为引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3. 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

(1) 加强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学科交叉与融合,设置《物联网与云计算》等专业任选课,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2) 以无人机、柔性制造系统等项目为载体,持续开展进暑期小学期实践创新活动,不断深化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三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企业(安徽晶谷周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电子元器件检测》、《集成电路测试》企业课程,置换校内课程,拓展“集成电路测试”专业微方向。

(4) 依托智能传感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新技术课程,提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度。